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五节,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。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被称为屈原节或屈节。具体的端午起源有两个说法:一为古代祛疫之俗,五月是疫病流行的季节,人们采艾草,挂在门上、放在枕头底下等,以此预防疾病;另一种说法是古代人们习惯在赛龙舟、吃粽子、插艾草等方式,以纪念屈原。
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爱国诗人,曾为楚怀王掌管国家大政方针,推行了一些具有民生意义的改革措施,但由于他的清廉之德遭到了敌对派系的排挤,于公元前278年在泽畔投江自尽。据传说,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百姓们非常悲痛,就在船上抛粽、投艾、划龙舟,来悼念屈原的英名和缅怀逝去的名士,在南方地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。
端午节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,而其中涌现出的龙舟比赛、吃粽子、包粽子、艾草香囊等传统文化活动,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每到端午节,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,都会有龙舟比赛、食粽子的习俗,而且这些习俗逐渐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