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炎武(1613年-1682年),字天乙,号东篱,汉族,浙江余姚人,明清之际学者。是明末清初战国学派的代表人物,有“战国三家、书传四大家、江左百篇祖”之称。他的新学理论更是清代“张王之争”的最后大师,批判了“气学”,主张“实学”,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。
顾炎武致力于研究古先贤的思想和思想观念,为此他曾“闭门十年、不与人交”,详加研究,最终创立了新学说,对于儒家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他认为学术要以“本体性”为核心,重视发现事物的本质和根源,同时注重比较研究和继承,尤其是对《庄子》、《孟子》等著作的注解,很好地阐发了儒家思想的精华。
顾炎武的著作也是非常丰富的,主要有《春秋义疏》、《璇编》、《日知录》、《动静周准书》、《张石川先生留题诗后》、《南浦录》等。其中最受推崇的当属《春秋义疏》了,这部著作对《春秋》这一经典的解释和解读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在此基础上,顾炎武还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史学理论,提出了“正书流”和“象书流”的观点,对于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。